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17年3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悠悠思乡情,一个香港居民对家乡横岗小山村的回忆

2016-10-30 龙岗发布


吉溪

横岗吉溪的居港乡亲陈嘉瑞,近日撰文深情回忆家乡的点点滴滴,浓浓的乡情令人动容,简洁地勾勒出上世纪横岗吉溪一带的风土人情、乡亲群像。今日特刊发于此,与各粉丝一起来温情回忆。  

吉溪是一条小小的村庄,有三百多年历史。从小时起,我对家乡就有一种深厚的感情。家乡的民俗风情、人物、事物、能工巧匠等,早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。别的不说,就从能工巧匠说起。



 能工巧匠

       古人有鲁班先师,我们家乡也出现一批木匠大师,尤其是陈官生老师傅,确实大名鼎鼎,是一位本土地地道道土木工程师。他的木匠造诣十分突出,上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,在龙岗、横岗、坪地,凡是行内人士无人不识,提起他必定啧啧称赞,立起大拇指,非常敬佩。他识字少,但计算准确,经他造的制品家具、农具,如风柜、水车、台凳椅桌、木盆、木桶,对比各类圆形制品,分毫不差,工艺一流,经久耐用。讲起农具风柜、水车,不是人人能做的,没有高精的工艺造诣,成事难也!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横岗公社兴建一座戏院,陈官生是土木工程的总指挥,发挥他的专业才能,亲自带领工人施工,进行所有的土木结构工程,顺利完成这项大工程,深受领导和村民称赞。在我们小小的山村里,泥水、木匠工从老一辈算起,像陈毓珍、陈品永、朱新发、朱吉利、朱华发、陈煌胜、陈进发、陈煌、陈泰仁(根哥)、陈德安、陈志明、陈丁贵等,也有三、四十人之多,而且技术相当。家乡的所有大小建筑工程,都是本村人一手包办。又拿陈观胜、朱房生来说,他俩的木匠造艺也很精巧,不但有文化知识,还具有组织领导能力。在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成立初期,他们被调到江西省做指导工作,以此薪火相传,后继有人。七十年代期间,陈嘉瑞、陈开、陈优明三人志同道合,他们上山取材,艰苦奋斗,自行设计、制作枱、床、椅、橱柜等家私,并推销到横岗供销社销售。在当时那个年代,物质缺乏,这些家具很受群众欢迎。





 翠竹之乡

      吉溪是一个翠竹之乡,各类山竹无奇不有。在竹林长大的村民,会利用天然资源,学会很多民间工艺,如编织萝筐、摇篮、竹篮、筲箕、粪箕等竹制品,大小皆能。这些制品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收入,对解决当时村民生活有了很大帮助。吉溪人很有智慧,利用竹子创作出许多经济效益。

 自建糖厂       我在小时候,知道家乡每逢冬天甘蔗成熟季节,村民都同心协力自建糖厂(俗称搞寮下),几座高大的厂房,都是用大量的竹竿搭成。村里的老前辈很有办法,他们利用竹篾,拧成一股粗糙大绳,固定长长的杠杆,用三头大水牛作拉力,环绕回转,能拉起二个几千斤重大石辘作齿轮,把甘蔗榨出水,然后倒进大锅里,经过几小时大火煎熬制成片糖。这样的过程非常繁琐,全都是村里人一手做完,确实不简单!这样的工作和技术,在旧时横岗地区来说,也可能是独一无二,寥寥可数也。但吉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能代代相传,由此传承了家乡人的精神、智慧和团结互助。
 吉溪茶       吉溪茶也很有名,清香甘醇,风味独具,和山区人的生活分不开。解放前,每家每户都会种些茶树,自采自制,阿娘叔婆、媳妇、姐妹都会炒茶。我们兄弟在母亲的教导下,很喜欢制茶,亦有相当技术,这些传统也一直保留下来,成为故乡一大特色。吉溪茶亦是当地的品牌,五、六十年代非常旺销。在薛玉莲、曾玉梅、张秀兰、何玉莲等人的带领下,组成了专门采茶、制茶的小组。由于产品上盛,吸引了许多茶客远道而来,对茶品赞不绝口。到了七十年代,简龙生产队开山种茶,不断提高品质和产量,陈定生先生的制茶手艺也一样出色,非常有吉溪山区特色。





 成立缝纫小组       家乡人有良好互助、和睦友爱的传统。在生活艰苦的年代里,村里成立有几人的缝纫小组,在前辈邱庚福(福伯)带领下,专为村民服务,裁剪缝衣,度身定做,缝缝补补,缝制客家凉帽、衣物等。说起福伯,他是一位专业裁缝师,会做衫裤和各种衣帽和男女唐装,逢年过节他就更加忙碌了。缝纫小组长期以来都帮村民缝补旧衣旧裤,大大地方便了村里的群众,村民都非常满意。





故土情怀

父老乡亲

民间风俗

   我真是怀念啊!




本文作者




陈嘉瑞

简介:男,1950年出生,1970年平冈中学高中毕业,曾在保安小学当民办教师,1978年前往香港定居。





来源|精彩横岗



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↓

厉害厉害!娱乐圈的半壁江山都要来龙岗大运中心过双11狂欢夜!(附嘉宾名单)

确定啦!东部过境高速建成将免费通行~

你好,我叫坪地,这是我最新的简历,请多多关照 |心水推荐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